2008年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开云棋牌官网

2024年10月21日

--

内容摘要: 1.针对全球气温升高而引发近年我国冬季变暖,冬小麦越冬前旺长,生长发育提前,抗寒能力下降、早春冻害死苗的问题,率先研究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历年(1951-2007年)越冬前积温的变化特点,提出了该区推迟冬小麦播种期的理论依据、技术指标和适时播种的应变技术模式。研究分析我国北方冬小麦越冬前积温变化为2001-2007年平均越冬前积温比1961-1970年同期增加104℃,比1971-1980年同期增加100℃,这100℃相当于最适播期6天左右的积温。因此提出在传统适期播种范围基础上推迟播期5-7天。 2.针对当前冬小麦播种量偏大,基本苗过多,群体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建立了基于小麦优势蘖理论的技术模型。提出控制基本苗(北部冬麦区每亩15-20万、黄淮冬麦区每亩12-18万),建立高产群体结构(冬前总茎数60-80万、最高总茎数90-110万、成穗45-50万),提高群体质量,降低播种量(每亩1-3kg)。 3.针对生产中春季第一次灌水过早,氮肥施用过多,水肥运筹不当的现象,根据小麦水肥高效利用和节本增效原则,研究提出高产冬小麦氮素积累动态指标及节肥省水理论和技术指标。重施拔节肥,轻补开花肥。实现了小麦水肥高效利用和节本增效。 4. 首次提出根据气温变化调整播期,根据优势蘖理论调整基本苗,根据小麦水肥高效利用和节本增效原则节省返青水和氮肥用量为核心内容的冬小麦“两调两省”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体系,先进实用,可操作性强。 5.近3年在冀鲁豫累积推广13168万亩,平均每亩增产34.02公斤,总增产447992.6万公斤。新增纯收益693194.16.万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可有效节省水资源,减轻缺水的压力,节省肥料,不仅节省成本,还可减少地下水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2008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