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关键技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创新一批解决堵点问题的前沿技术。到2030年,中国农业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若干重点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这是9月20日在中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中国发布的《中国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 党组成员、中国院长吴孔明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推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中国作为农业科技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强化职责使命,推动建立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体系,把关于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农业基础研究重心在 应用基础研究 《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开展中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布局,打造学科、任务、人才、平台和生态五大体系,以学科体系为框架,以任务体系为抓手,以人才体系为动能,以平台体系和生态体系为支撑,形成有组织的农业基础研究体系。 以构建基础研究学科体系为例,《实施意见》提出,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强化基础学科对农业应用基础研究的引领作用。构建完善以“基础理论为源头,前沿技术为核心,学科交叉为手段,长期观测为保障”的农业基础研究学科体系。培强传统优势学科,补齐短板弱项,推动与数学、化学、信息、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前瞻部署跨学科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建设的关键保障。” 吴孔明表示,党的以来,在国家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背景和一系列战略性举措下,中国强化科技创新工程的持续稳定支持,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项目有效衔接,基本形成了基础研究人才梯队和支撑平台,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并催生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基础研究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基础研究整体能力水平和产出已实现较大幅度提升,但依然存在短板弱项。” 吴孔明表示,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仍存在差距,位居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团队和领军人才比较匮乏,基础研究的资源投入总量有待提升,基础研究生态尚需完善。 “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需明确3个内涵。” 吴孔明表示,要明确农业基础研究重心在于应用基础研究,要明确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是农业基础研究的基础,要明确前沿技术也是农业基础研究重要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蒋丹平表示,基础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把握好基础研究的定位与分类,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把握好基础研究的战略需求和产出应用导向,处理好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的关系;要把握好基础研究的科学规律和科学家精神,处理好甘坐冷板凳和高水平保障的关系,以高质量创新,支撑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聚焦世界级难题 前沿创新持续涌现 9月20日,在中国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深圳种植基地的一个大棚内,基因组所研究员程旭正在研究“优薯1号”马铃薯种子的播种方式。 “种植一亩地马铃薯大约需要200千克种薯,如果用马铃薯杂交种子种植只需要约2克。” 程旭告诉记者。 “优薯1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团队利用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技术培育出的第一个概念性品种,富含干物质和类胡萝卜素,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肉质呈橘,口感松软,适合蒸烤食用。 如何将块茎繁殖的四倍体马铃薯变革为种子繁殖的二倍体杂交马铃薯,是马铃薯产业的世界性难题,也是种业创新“皇冠上的明珠”。 由于传统栽培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基因组复杂,导致育种进程十分缓慢。此外,薯块无性繁殖还面临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难题,黄三文团队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旨在用二倍体马铃薯替代四倍体、用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用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指导马铃薯杂交育种,彻底变革马铃薯的育种繁殖方式。 “目前,第一代二倍体杂交种‘优薯1号’在南方冬作区的产量已经达到了四倍体主栽品种产量的60%左右,且品质性状优良、稳定。”基因组所研究员张春芝告诉记者,未来将聚焦于抗病性提升、光周期适应性拓宽以及产业化全面推广,最终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多样、品质卓越的马铃薯新品种。 基因组所的闫建斌团队则领衔破解紫杉醇生物合成的世界级难题。 闫建斌带领团队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鉴定了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最具挑战性的关键酶,实现了紫杉醇关键生产原料的异源生物合成,从而解决了打通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这一世界难题。其研究成果既是“0到1”的重大理论突破,又为抗癌药物紫杉醇的高效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成为医药农业未来发展的范例。 作为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布局之一,基因组研究所成立10年来,成立了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植物基因组、动物基因组、生态基因组、食品科学等研究中心和相关技术平台,形成了以多组学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合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以生物育种和食品健康为方向的“3 2”学科体系,获批1个国家级、4个省部级、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在包括世界学术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论文1500余篇。 基因组所仅仅是中国布局农业基础研究的一个缩影。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技术进步已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更是不断涌现,创新水平整体跃升。 (单位: 中国科技管理局)